邬烈炎

  1956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院院长。

  从事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静物系列、荷塘系列、风景写生系列、园林系列、公共艺术等。

 

 

  Artist Biography

  艺术简历  

  2015 年

  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2005 年

  中国首届壁画大展 

  2004 年

  第10 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银奖 

  2003 年

  心智与图式绘画展 

  2001 年

  音乐的色彩·个展(奥地利首相府艺术司) 

  2000 年

  第5 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铜奖 

  1998 年

  中国油画风景、山水画展

  南京艺术学院作品展(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 

  1997 年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粉画卷》 

  1995 年

  高柏年、邬烈炎水粉画展 

  1986 年—2000 年

  第1、2、3、4、5 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 

  1984 年—2014 年

  第6、7、8、9、10、11、12 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0 年

  水乡与园林—风景写生作品展

  未名画展 

  1976 年

  江苏省宣传画、年画、农民画展

  

  

  一些无意味的形式

  几乎所有画面的构成都缺失了符合视觉规则的黑、白、灰层次,也删除了明度、纯度、冷暖的恒常秩序,完成画面的过程即是层次的覆盖、笔迹的流露、肌理的制作与媒介的混杂。画面的意义似乎是在揭示着对形式生成、对视觉经验的捕捉,磨砺出一种智性赋予的图式,它们总想说明真正视觉化的作品或是应内置着某种形式的建构,或是应弥漫出某种语言戏谑的气息。

  另一组描绘荷塘的画面中,没有粉色大花,没有尖尖花苞,也没有硕叶摇曳,而是将视觉兴趣留在秋日那些正在枯萎败谢的残叶,放在水中纤细弯折的枝秆,以及它们在水中镜面似投影中或晃动的波纹上。一张画面呈示的是在浮萍中似乎凝固不动的枝叶与枯涩的莲蓬头,秆茎折成了夹角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另一张画面描述阴天银灰色逆光中半卷半舒的残叶,零乱的线条与投影互相追逐,与密集的水平波纹构成了一种晃动的网格。还有一张画面以狂乱的铅笔线条进行无数次缠绕,颤动或飘荡的张力在满池茎秆中找到了极好的凭借与巧遇。

  还有一系列正方形的构图,可以从点、线、面的几何构成中,从色块的交错重叠中,从肌理变化与笔触的行进中,渐渐地发现太湖石,找到池塘、花窗、芭蕉,察觉出长廊、水榭、亭子,它们构成了一座苏州园林,拙政园或是留园、网狮园,似迷宫般的结构直接就是一张平面图,一张建筑图纸,只是已从图纸演绎成为了图式,是制图与绘画的重叠,是现代绘画的色彩与中国古典园林图形的融汇。这时在漫长时间中对绘画的热爱、对设计的依归,加之对建筑学的发烧级偏爱,终于将莫奈的斑斓与波纳尔的绚丽涂在了这些具有图学意义的平面上。维亚尔、德·库宁、C.通布利的调色板与笔意,使那些太湖石、花径、池塘、花窗从移步换景到移步换色。

  画者很早就触摸到了印象派的脉络精髓,又很快地读懂了波纳尔的阳光波漾,高调的阴影,被冷暖对比所替代了的明暗关系,还有那些延滞琐碎又莫测变化的笔触。于是,在一系列的静物连作中,画面尽显出一片繁花似锦、珠光宝气,流淌的色浆把整个空间连结循环,0号笔的颤动将物象解构成色斑或色束,画幅中溢出一种漫射状的躲躲闪闪与飘飘忽忽,那些颜色在道具、花卉、织物中对抗或协调,追逐或遇合,延缓或流畅,使无数漂亮的调子丰腴而悠悠荡漾。

  在一组名为《××村散记》速写式的作品中,水彩的斑痕画出的是残荷,有一些刮出的肌理可能是湖面的波动,民居、亭子、祠堂、牌坊、院落与长长的围墙,都被HB铅笔用尺画成了立面、剖面的制图样式。画面流露出对C.通布利笔意的向往,时而出现的涂鸦几乎是一种故意留下的符号,它说明草率与速度,试图冒充某种不经意的状态或是未完成的意象。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