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12月26日讯 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金石有声——洪涛雕塑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展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该系列展旨在展示那些走在学术前沿,有创新、有探索、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以倡新风。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指出,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殿堂。在新时代,更应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展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将洪涛的展览列入“学术邀请”的系列。希望,这个展览给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学术思考。
当天,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出席开幕式并首先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分别为展览致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嘉德投资公司董事总裁兼CEO 寇勤,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夏永芳,爱慕美术馆馆长潘建宏,上海陈逸飞建筑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水华,香港艺术家徐锦江,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党委书记赵美月,本次展览策展人张磊等嘉宾,以及艺术家洪涛共同出席开幕仪式。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致辞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张黎明馆长致辞

艺术家洪涛致答谢辞

嘉宾合影
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此展的举办也是响应十九大的号召,要让文化自信体现在我们的创作当中、传播当中、教学当中。中国美术馆不仅仅要办好展览,还要通过展览来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弘扬精神,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建设做出国家美术馆的引领作用。衷心的祝愿这个展览成功,希望洪涛教授在未来的艺术当中以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为起点,在他的人生当中与金色为舞,与金色为伴,发出时代心声。
李象群表示,从洪涛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传承和文脉,和他极强的雕塑功底,不仅蕴含特色,还有其真实的情怀和生命的向往。他通过灵巧的双手创作出许多真实反映时代的精品,通过教学与学术研究感染大家。他说:“这些作品让我们喜欢、感动、让我们记忆深刻,这就证明他的作品是优秀的、具有时代性的作品。”
张黎明说道:“洪涛是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有情怀的艺术家,这与李象群院长讲到的鲁艺精神一脉相承,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所有常委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瞻仰时,我向总书记重点介绍了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创作的群像《本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看完后说很好,我们的艺术创作就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更多的观众有想象的空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邀请展主要呈现雕塑家洪涛2008年至今创作的部分雕塑作品。这些创作开始于他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中生命形态的重新感悟与刻画。对于艺术家来说,雕塑创作不仅仅是关注如何理想地呈现观察到的物象,而应该去探索观察物象与现象世界的情感关系。
吴为山馆长评价道:洪涛雕塑是有风格的。这风格令人一目了然,与其他雕塑区别开来。可贵的是这风格从艺术家心中、手中油然生成。它不流行,也不生涩。率性中的精微,直抵事物的本质、人物的内心。这是艺术家对客观物象深入、敏锐观察、对精神世界领会、深悟之后,在视觉表达、造型意念中找到的对应。是心手相应的智慧创造。尤其在革命红色主题性创作中,如何熔铸理想、信念、意志于独特的形式之中。这种对主题与形式关系的深刻追问与探究,使得他从俄罗斯雕塑英雄壮美中获得了表现的张力;也从形式的自由创造中找到了表现的方式;更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生发出精神的力量。
本次展览由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作为学术主持,张磊博士为策展人,展览通过雕塑作品、影像、素描及珍贵图片展现洪涛日臻成熟完善的个人风格。
当天,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洪涛雕塑作品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1、12号展厅,将持续至2018年1月5日(逢周一闭馆)。
展览前言
风格,是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它受其生活经历、性格、甚至血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风格即人。
洪涛雕塑是有风格的。这风格令人一目了然,与其他雕塑区别开来。可贵的是这风格从艺术家心中、手中油然生成。它不流行,也不生涩。率性中的精微,直抵事物的本质、人物的内心。这是艺术家对客观物象深入、敏锐观察、对精神世界领会、深悟之后,在视觉表达、造型意念中找到的对应。是心手相应的智慧创造。
这是来之不易的神遇!心象与视象,技法与艺术,传统与创新,学院与民间,东方与西方诸因素碰撞,融合后浑然天成的艺术生命体,它仿佛玉石的打磨,虽有其独特的质,也需要风动水流的洗练。
洪涛,有扎实的学院功底,写实主义的方式和法则,以及严谨的教学体系为他铺垫了造型基础,留学俄罗斯期间,更使他对中国学院的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作为现实主义雕塑的故乡——前苏联,也在进行着对艺术本体的回归,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人性为取向,必然在形式创造上更尊崇艺术家主体,更推崇个性。洪涛在西方传统写实教学体系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到俄罗斯学习。适逢形式为内容的现实主义处于断裂、分离状态,材料与形式的多元伴随着价值观的改变,给俄罗斯的现当代艺术带来了创造的多向性。
这些都给洪涛以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尤其在革命红色主题性创作中,如何熔铸理想、信念、意志于独特的形式之中。这种对主题与形式关系的深刻追问与探究,使得他从俄罗斯雕塑英雄壮美中获得了表现的张力;也从形式的自由创造中找到了表现的方式;更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生发出精神的力量。
一个艺术家的努力,其目标在于艺术语言形式的创造和所表达题材、内容及精神、审美的同构性。洪涛在塑造历史、英雄、崇高、壮美的过程中,以泥片的裹卷取代拍、打、塑、雕,以指压、手推、捏塑的微妙将形、法、神、态、势的变化表现得意象万千。刹那间,一个似乎偶然的起伏,都胜过刻意的精雕细琢,这种妙,体现在形体上,波澜跌荡;体现在精神上,惟妙惟肖。
我欣赏洪涛。
因为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与深化中,他是自觉的、自发的。不为任务所为,不为名利所趋。他的《速写长征——向北?向北!》,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敬仰,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仰,在深沉、凝重的历史回望中,突破一般性图解、进入表现。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这样写道:以排比连环式的构图造势,集中多个体为整体而形式视觉的主动势,看得出作者是深谙雕塑外形的构造与内在律动的整体关系。作品以写意的手法精妙地刻画了长征中的领袖,这种基于准确而肯定的写意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指向是同构的。
当然,他的《中共一大》等作品同样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以金石传达心灵之声。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殿堂。在新时代,更应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展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将洪涛的展览列入“学术邀请”的系列。希望,这个展览给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学术思考。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