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
“青春”是现代语汇,虽然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文人雅士发出对青春时光的慨叹,但始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指代一群人、一种文化观念或一种类型的艺术创作。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青春”才伴随着“青年”的崛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一股清泉。时至今日,“青春”——青年时代的美好时光,已然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和题材。然而,不同时代的“青春”有着不同的表象和性格,“青春”与生俱来的特质——活力、敏感与阵痛也都与时代的经络紧紧相连,既在时代的岁月中洗炼,也在时代的记忆中璀璨。
1919年5月4日,中国的青年们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大旗走上历史的舞台,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开拓者。面对民族的忧患、人民的困苦,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抱着坚定的革命信仰,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十字街头”。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们又以洋溢的革命热情与理想主义精神投入到建设新生活的事业中去,展现着一个民族在改天换地后对美好幸福的热切渴望。他们意气风发,为集体全身心地奉献,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这一时期的青春,充满理想化的诗意。青年英们意志坚定,不惧艰险,意气风发,有着无穷的斗志,乐观而忘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青年们的文化观念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矛盾碰撞中呈现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新科技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青一代迅速掌握了新兴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生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青春”题材的美术作品开始走向更为宽广的表现空间。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内容上则几乎涉猎到了社会及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百年来,青年们的奋斗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树立了感人的形象。青春的表象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变的是乐观向上的进取心。
本次展览希望通过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中“青春”处境与性格的一次梳理,展现20世纪中国青年的整体风貌,从而鼓舞新一代不负青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