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新闻>2019

新加坡艺术家范昌乾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

来源:中国美术馆 时间:2019.02.21

  中国美术馆2月21日讯 2018年适逢范昌乾先生诞辰110周年,为纪念先生的艺术人生,了却先生的爱国情思,其女姚王霓辉女士(Teresa)通过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肖江华先生,与中国美术馆取得联系,转达了家属的捐赠意愿。中国美术馆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范昌乾先生及其作品进行评审,综合专家的意见,决定选收六件作品,并与范先生家属达成共识。家属在整理拟捐赠画作时,其中一幅画有梅、兰、石的作品,在家中遍寻不获,经过两周的努力,终于查出早在2015年,己经连同一批精选范昌乾先生遗画卖给新加坡的一位大收藏家。几经周折、解释,才以另一幅范昌乾先生遗画并附加其他优厚条件交换了回来,以示家属慨然应允的捐献之诚意。

  吴为山馆长曾表示,在社会、人类、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时代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化创造者,他们有品格、有智慧、有情怀,他们向中国美术馆无私捐赠作品,把“家宝”变成了“国宝”,这些作品将会永远保存在中国美术馆,成为民族文化财富的一个方面,融入历史文化发展的洪流中,这些作品将在中国美术馆发挥巨大的文化价值。家属表示,范昌乾先生创作的目的就是让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此次捐献之举也是对范昌乾先生赤子之心的成全,家属义举,垂足后人。

  范昌乾先生(1907-1987),广东揭阳人,字鹤丹,号园丁、园翁,新加坡著名画家。先后就读于上海新华、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师从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兄长)、王个簃、潘天寿等人,擅长国画,尤善花鸟、山水。先生一生平实谦逊,淡薄名利,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却非常关怀,生前举办的几次个展多为义展。对于绘画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一个画家要多看,多画,多创作才不至于自欺欺人。除艺术创作外,亦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自25岁在汕头与孙裴谷、高振之等组织艺涛画社并开课授徒,后因战争辗转各地、陆续于汕头、香港、揭阳、曼谷等地任教。定居新加坡后,曾执教于新加坡中正总校及黄埔中学直至退休,退休后依然坚持传道授业。

  范昌乾先生是一位诗、书、画兼善的学者型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用力颇深。他的作品有古意,也有创新的追求,画作题跋多为自作诗词,与画意相合互补,讲究诗、书、画、印的顾盼生发,构成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此次捐赠的六件作品为四幅山水画和两幅花鸟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范先生有着坚实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传统功力,远承明清文人画雅致清新之风,近袭吴昌硕、潘天寿等金石大写意画派的朴拙浑厚之态,而专研不舍,不囿成法,遂自有得,形成了平淡天真、爽健盎然的个人面貌。其中,一套山水四条屏设色清新雅洁,层峦叠翠,云气缭绕,有石溪之遗韵。另外两幅花鸟画,皆为“四君子”画,格调高雅,亦为先生佳构。“四君子”是范昌乾先生常绘题材,表现梅兰竹菊清雅高洁的品性。他尤善画竹,于浓淡疏密之中,表动静低昂之态,适风晴雨露之宜,殆能写竹之精神者,在新加坡被誉为“竹王”。

  中国美术馆特别致谢由肖江华先生推荐、家属捐赠范昌乾先生艺术作品的无私义举,此举不仅增加了中国美术馆馆藏之力作,增进了中新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凸显了中华艺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和影响力。

  

  范昌乾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